供應鏈建設對企業意義重大,那么如何建立穩定可靠的零部件供應體系呢?合資(主機與零部件企業)?獨資(引進零部件企業)?還是自主(國內企業自主開發)?市場(國際化采購)?
市場是穩定可靠供應鏈的全部嗎?
采用市場手段,進行國際化采購給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的供應鏈建設提供一個很好的選擇,也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做了很大貢獻。但是,要成為世界級強者,中國工程機械企業供應鏈建設能完全依賴國際化采購嗎?
三一重機董事長俞宏福在接受本刊專訪時認為:雖然國內工程機械主機企業曾經在市場火爆之時經歷過核心零部件供應受限,但從長遠去看,通過市場自身調節應該能解決這個問題。比如某些核心零部件掌握在少數廠家手中,這里利潤很高,只要是利潤很高的環節,就不可能長期持續下去,總有一天會有很多人加入到這個領域去競爭。山河智能裝備集團挖掘機研究院院長陶海軍認為:配套件發展滯后于整機行業發展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從目前看,更寄希望于國際零部件供應商加快在華投資建廠或者加大投入來緩解供應問題,特別是旺季時的供應。本土企業通過與國外零部件廠商建立合資工廠是穩定自己供應鏈很好的一個途徑,解決了該企業的供應問題,但合資公司有一定的獨占性,由于涉及到技術、供應穩定性等問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合資公司對外配套。我個人認為第三方供應才能立足長遠,真正解決后顧之憂。
徐工集團副總裁李鎖云表示:有些產品,我們有性價比優勢,比如說裝載機,但是產品的水平與世界高水平相比還有差距。解決產品"有無或"的問題可以依賴全球的配套體系,快速形成產品,這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是要形成較強的競爭力,我覺得核心零部件自主研發是我們長期要做的。只有在這些領域形成自己的核心,才有可能把產品高端化,否則,即使產品能做出來,在某一個階段也有一定的競爭力,但是真正的去搶占世界巨頭的市場的時候,他們可能有一系列的措施制約我們發展。
合資?
主機企業通過與核心零部件企業成立合資公司以建立穩定可靠的供應體系是很常見的做法。比如小松與康明斯在日本成立合資公司、現代與康明斯在韓國成立合資公司。雖然卡特彼勒在全球都有自己較為完整的供應體系,其在中國也通過合資的方式建立本土供應體系,比如卡特與力源液壓在無錫合資成立力銳液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卡特按照其標準生產的產品納入卡特的供應體系,且采用卡特品牌。柳工與康明斯、德國Z F等成立合資公司,特別是出口市場火爆之時,核心零部件供不應求,主機廠能得到多少Z F變速箱,就能出口多少裝載機。此時,柳工占據的零部件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徐工除了與美馳車橋、羅特艾德回轉支承合資外,還與斗山成立斗山。